漫談中醫的情志療法 - 澳門日報
情志中包括情緒的喜、怒、憂、思、悲、恐、驚。
何念善中醫生
一般情緒不致病,只有情緒太過才令人體生病。
漫談中醫的情志療法
中醫常說的情緒和情志,是兩個相關但又不同的概念。情緒是現代心
理學概念,而情志是中醫的概念;情緒主要關注正常
人的情緒體驗,情志則側重於情緒對人體
臟腑、經絡、氣血的影響。
中醫概念中的情志,是指機體對外界環境刺激的不同情緒反應,情志中包含的情緒內容,如喜、怒、憂、思、悲、恐、驚。情緒主要關注個人的情感體驗和反應,而情志則是一個更廣泛的概念,它不僅包括情緒的成分,還涉及認知、意識和對客觀事物的態度。中醫非常重視情志對人體的影響,早在《黃帝內經》中就闡述了情志內傷的理論,尊陰陽為天地之道,“夫邪之所生,或生於陰,或生於陽”,將病因分陰陽兩類,同時把情志視為重要的致病因素,“其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明確提出不良情志活動的病因意義,如“喜怒不節,則傷髒,髒傷則病起於陰也”,五臟與五種情志活動相配,提出“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
中醫對情志病的理解與治療
中醫所說的七情指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七種情緒變化,正常的情緒反應一般不致病,只有太過與不及,才對人體產生危害而生病。七情對應五行系統,又劃分為五志,木——肝——怒,火——心——喜,土——脾——思,金——肺——憂(悲),水——腎——恐(驚)。所以,中醫將“七情”和“五志”統稱“情志”,相應的疾病也就稱為“情志病”。
情志病包括:第一類精神心理疾病——如因情志刺激而發的病證,如鬱證、癲、狂等。第二類身心疾病——如因情志刺激而誘發的病證,如胸痹、真心痛、眩暈(高血壓病)等;其他原因所致但具有情志異常表現的病證,如消渴、惡性腫瘤、慢性肝膽疾病等,大都有異常的情志表現,並且其病情也隨其情緒變化而有相應的變化。現代研究證實,百分之八十的疾病都與社會心理因素有關。
情志異常可以致病,現代醫學的研究也證實了大多數疾病都與心理因素相關,在治療情志病的諸多方法中,有一種最具中醫特色的方法就是“以情勝情”法。其理論依據是用中醫五行相克關系,根據病人病因的一種情緒,例如喜傷心而引起的疾病,中醫五行中喜屬火,五行關系中水克火,水對應的情志是恐,讓他驚恐就有助於他的病好轉。
古代醫案中的情志療法,激怒與逗笑的智慧,以下分享兩例“以情勝情”的古代醫案:
一、激怒療法(“怒勝思”,“木克土”)
傳說戰國時代的齊閔王思慮過度患了憂鬱症,請宋國名醫文摯來診治。文摯詳細診斷後對太子說:“齊王的病只有用激怒的方法來治療才能好,如果我激怒了齊王,他肯定要殺死我。”太子聽了懇求道:“只要能治好父王的病,我和母后一定保證你的生命安全。”文摯推辭不過,只得應允。
當即與齊王約好看病的時間,結果第一次文摯沒有來;又約第二次,第二次又沒來;又約第三次,第三次同樣失約。齊王見文摯恭請不到,連續三次失約,非常惱怒,痛駡不止。過了幾天文摯突然來了,連禮也不施,鞋也不脫,就上到齊王的床鋪上問疾看病,並且故意用粗話、野話激怒齊王。齊王實在忍耐不住,便起身大罵文摯,這一怒一罵,使鬱悶一瀉,齊王的憂鬱症也就好了。
文摯根據中醫情志治病的“怒勝思”的原則,採用激怒病人的治療手段,治好了齊王的憂鬱症,留下了一個情志療法的典型範例。
二、逗笑療法(“喜勝悲”,“火克金”)
元代有一位秀才婚後不久,妻子因病去世,秀才受到打擊,終日哭泣悲傷,悶悶不樂,幾經治療,終不見效,病情一天天嚴重起來。家中請來名醫朱丹溪診治,望聞問切後,對秀才很驚訝地說:“恭喜啊,公子你有喜了,恐怕已有幾個月了。”秀才聽了捧腹大笑,感到這是個糊塗醫生,怎麼連男女都分不清, 還說我懷孕幾個月了,哈哈哈。此後,每想起此事,仍不禁暗自發笑,慢慢的食慾也增加了,抑鬱症竟好了,這才意識到丹溪先生的醫道高明。
中醫學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對情志病有許多治療方法,有中藥辨證論治,如著名的逍遙散,也有運動療法、音樂療法等等。歷代醫家的成功醫案很多,值得我們不斷學習挖掘整理,為人類健康作出貢獻。
中醫科 何念善 中醫生
文章來源:澳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