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医的情志疗法 - 澳门日报

漫谈中医的情志疗法 - 澳门日报

 

report20250208 1

情志中包括情绪的喜、怒、忧、思、悲、恐、惊。

report20250208 2

何念善中医生

report20250208 3

一般情绪不致病,只有情绪太过才令人体生病。

 

    漫谈中医的情志疗法

    中医常说的情绪和情志,是两个相关但又不同的概念。情绪是现代心

    理学概念,而情志是中医的概念;情绪主要关注正常

    人的情绪体验,情志则侧重于情绪对人体

    脏腑、经络、气血的影响。

    中医概念中的情志,是指机体对外界环境刺激的不同情绪反应,情志中包含的情绪内容,如喜、怒、忧、思、悲、恐、惊。情绪主要关注个人的情感体验和反应,而情志则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它不仅包括情绪的成分,还涉及认知、意识和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中医非常重视情志对人体的影响,早在《黄帝内经》中就阐述了情志内伤的理论,尊阴阳为天地之道,“夫邪之所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将病因分阴阳两类,同时把情志视为重要的致病因素,“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明确提出不良情志活动的病因意义,如“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五脏与五种情志活动相配,提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中医对情志病的理解与治疗

    中医所说的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绪变化,正常的情绪反应一般不致病,只有太过与不及,才对人体产生危害而生病。七情对应五行系统,又划分为五志,木——肝——怒,火——心——喜,土——脾——思,金——肺——忧(悲),水——肾——恐(惊)。所以,中医将“七情”和“五志”统称“情志”,相应的疾病也就称为“情志病”。

    情志病包括:第一类精神心理疾病——如因情志刺激而发的病证,如郁证、癫、狂等。第二类身心疾病——如因情志刺激而诱发的病证,如胸痹、真心痛、眩晕(高血压病)等;其他原因所致但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如消渴、恶性肿瘤、慢性肝胆疾病等,大都有异常的情志表现,并且其病情也随其情绪变化而有相应的变化。现代研究证实,百分之八十的疾病都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

    情志异常可以致病,现代医学的研究也证实了大多数疾病都与心理因素相关,在治疗情志病的诸多方法中,有一种最具中医特色的方法就是“以情胜情”法。其理论依据是用中医五行相克关系,根据病人病因的一种情绪,例如喜伤心而引起的疾病,中医五行中喜属火,五行关系中水克火,水对应的情志是恐,让他惊恐就有助于他的病好转。

    古代医案中的情志疗法,激怒与逗笑的智慧,以下分享两例“以情胜情”的古代医案:

    一、激怒疗法(“怒胜思”,“木克土”)

    传说战国时代的齐闵王思虑过度患了忧郁症,请宋国名医文挚来诊治。文挚详细诊断后对太子说:“齐王的病只有用激怒的方法来治疗才能好,如果我激怒了齐王,他肯定要杀死我。”太子听了恳求道:“只要能治好父王的病,我和母后一定保证你的生命安全。”文挚推辞不过,只得应允。

    当即与齐王约好看病的时间,结果第一次文挚没有来;又约第二次,第二次又没来;又约第三次,第三次同样失约。齐王见文挚恭请不到,连续三次失约,非常恼怒,痛骂不止。过了几天文挚突然来了,连礼也不施,鞋也不脱,就上到齐王的床铺上问疾看病,并且故意用粗话、野话激怒齐王。齐王实在忍耐不住,便起身大骂文挚,这一怒一骂,使郁闷一泻,齐王的忧郁症也就好了。

    文挚根据中医情志治病的“怒胜思”的原则,采用激怒病人的治疗手段,治好了齐王的忧郁症,留下了一个情志疗法的典型范例。

    二、逗笑疗法(“喜胜悲”,“火克金”)

    元代有一位秀才婚后不久,妻子因病去世,秀才受到打击,终日哭泣悲伤,闷闷不乐,几经治疗,终不见效,病情一天天严重起来。家中请来名医朱丹溪诊治,望闻问切后,对秀才很惊讶地说:“恭喜啊,公子你有喜了,恐怕已有几个月了。”秀才听了捧腹大笑,感到这是个糊涂医生,怎么连男女都分不清, 还说我怀孕几个月了,哈哈哈。此后,每想起此事,仍不禁暗自发笑,慢慢的食欲也增加了,抑郁症竟好了,这才意识到丹溪先生的医道高明。

    中医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情志病有许多治疗方法,有中药辨证论治,如著名的逍遥散,也有运动疗法、音乐疗法等等。历代医家的成功医案很多,值得我们不断学习挖掘整理,为人类健康作出贡献。

    中医科 何念善 中医生

 

文章来源:澳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