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的夏季保養 - 華僑報

慢性病的夏季保養 - 華僑報

 

 注意防曬、補充水分以避免中暑,這些道理人人都懂。然而現實中很多人都高估了自己的身體,在酷夏戶外運動或是工作時不積極防曬或補充水份,不知不覺間身體逐漸脫水,直到明顯不適時才緊急送醫。

 而慢性病人因身體較差,身體反應也可能比較慢,更要多加注意夏季保健方面的知識,提前預防,以免暑熱損傷身體造成病情惡化的嚴重後果。

 下面,就來列舉一些需要提高警覺的慢性病:

 一、痛風

 痛風的典型症狀包括:腳趾等關節突然紅腫熱痛,特別是在吃了富含嘌呤的食物(如海鮮、內臟、酒精)後發作。痛風的原理是血中尿酸濃度過高,在關節腔凝結成尿酸結晶後誘發局部炎症反應。

 要減少痛風發作,除了降低尿酸生成(如忌口、服藥)外,也要注意避免脫水致尿酸濃度相對升高。另外,很多病友想藉由運動降低尿酸值,但必需注意運動時一定要補足水分,不然反而會增加發作風險。還有很多病友喜歡在夏季大量攝取啤酒、奶茶等冷飲,然而這些飲品通常富含酒精或果糖等痛風高危因數,一旦攝取過量亦可誘發痛風。此外,夏天吹空調時也要注意關節保暖;理論上來說,血中尿酸的溶解度可能隨溫度降低導致結晶析出,類似一杯鹽水冷卻後析出鹽結晶。末端關節的血液循環較差且溫度較低,因此成為痛風的好發部位。然而需注意,若痛風已經發作,則建議冰敷患處以降低炎症反應,避免熱敷加重炎症。

 二、尿路結石

 腎臟負責濾過血中廢棄物,形成尿液排出體外。然而有些人可能因飲食、體質等因素,尿中草酸鈣、尿酸等雜質易在腎臟濃縮形成結石,一旦卡在尿路某處則可能造成血尿、腰痛等症狀,甚至造成全身感染症狀或影響腎臟功能。夏季高溫易導致流汗脫水,若沒有及時補充水份就可能誘發結石加重。

 有尿路結石病史的人,特別是高溫環境工作者(如勞工、外務人員)或進行戶外活動時,一定要注意補水,避免憋尿,注意尿量和顏色。若發生疑似尿路結石症狀,建議即刻就醫進一步診治。

 三、糖尿病

 酷暑易引誘病友進食各類含糖冷飲或冰品,加上夏季盛產西瓜、芒果等高甜度水果,一旦攝取過量就可能血糖飆高;加上流汗脫水等因素加起來,可能誘發酮症酸中毒的嚴重併發症,表現包括惡心嘔吐、腹痛、口渴、虛弱、呼吸深大、神志不清等。這些症狀易與夏季常見的急腹症混淆(特別是在大吃大喝後發作),症狀初期不明顯時可能被忽略或延誤。糖尿病友出現上述症狀或任何不適,特別是自測血糖非常高時,應警惕酮症酸中毒的可能,需立即就醫並提醒醫生自己的糖尿病史。

 此外,有些老年病友可能起病緩慢(數天至數周),加上表達能力降低,易延誤病情,需照顧者提高警覺。部分老年病人就醫時都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史,所以之前沒查過或不確定有無糖尿病的人也要留意,並建議平時定期健康檢查。

 四、心臟病和腎病

 氣溫升高時心跳加快,可能增加心臟負擔。另外夏季容易流汗,或因腸胃炎嘔吐腹瀉導致體液大量流失,都可能使電解質失平衡而誘發心臟病。然而有些心衰病人補水時要多留意;合併腎臟病時,亦需注意某些電解質的攝取。

 由於此類病友的病情較嚴重且複雜,需根據病情嚴重度採取不同的保健策略,所以建議直接諮詢專科意見,切記不要隨便相信偏方或服用不明藥物。

 【補水原則】

 綜上所述,補水是夏季保健的重點。一般人根據體重、活動量、流汗、大小便等因素,每日總水量約攝取二至三公升;扣除食物中的水後(如湯、蔬果等;實際數值視飲食習慣不同而有差異),需額外飲用約一點五至兩公升的液體水。夏季因排汗增加,需攝取更多水分。有些疾病如痛風、尿路結石等亦需考慮額外水分攝取。夏季特別是戶外活動時,建議不要等到口渴才想到喝水,而應採取提前補水、定時補水的策略,注意尿量和顏色,若感不適應立即降溫補水並就醫。慢性病如心臟病、腎臟病的病情較重,很多人還可能合併好幾種慢性病,增加保健策略上的複雜度;建議有疑問的病友來醫院諮詢專科意見,並定期健康檢查,規律服藥。

 

 科大醫院

 西醫全科

 馬維隆醫生

 

文章來源:華僑報

 

  近年來,越來越多愛美人士發現傳統中醫針灸用於美容的功效,令美顏針灸得以發揮所長。美顏針灸是在面部以極細的針進行近乎無痛的治療,刺激面部肌肉及筋膜,調節顏面部緊張或鬆弛的肌肉,增加肌肉的張力及彈性,達到提升顏面輪廓線條的目的;同時針灸刺激皮膚基底細胞,誘導膠原蛋白及彈性蛋白增生,使皮膚豐潤有彈性,細緻有光澤;通過刺激顏面部的經絡穴位,提高顏面部淋巴組織液及血液的循環,改善新陳代謝;加上全身取穴可以激發和調節臟腑、陰陽、氣血的功能,達到防治結合內外兼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