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教你如何秋季养生 - 华侨报

中医教你如何秋季养生 - 华侨报

 

 宇宙浩瀚渺渺,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各种季节变化,各种「邪气」的不同特点,会令身体产生不同变化,以影响脏腑功能,从而产生疾病。

 秋天一到,不少市民常常会出现鼻干、咽干、口干和皮肤干燥、甚至出现搔痒及脱皮现象、便秘等。依中医天人一体的观念,秋季是万物敛收的季节,其气候主燥,而「燥邪」则最容易伤害肺脏。

 中医所说的「肺」,除了生理上有呼吸的功能外,还包括对外的防御力、免疫力、水液代谢等。除此以外,肺还会支配着皮肤和毛发、上呼吸道。所以在秋天最常见的便是咽喉干,易干咳,流鼻血和皮肤干燥。平时体质偏燥、年纪大、夜睡、饮食不节的人,都比较容易产生秋燥症状。即使是澳门地处沿海地区,常年湿度达到百分之八十或以上的地方,步入金秋后也会感觉得空气中的湿度减少,干燥气息萦绕,会出现「燥邪伤肺」的症状。所以在中医养生角度,我们要特别护养肺脏。如《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所说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那么在秋季时我们应如何养生呢?

 一、精神调节

 秋天万物逐渐凋谢、呈现衰败景象,在此时节人们心中最易引起衰落、颓废等伤感情绪,因此要注意调养情智,要保持乐观情绪,保持内心的宁静;可经常和朋友、家人谈心,或到公园散步,适当看看电影、电视,或养花、垂钓,这些都有益于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二、起居运动

 1.早睡早起

 秋季阳气收敛、闭藏,起居作息要相应调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

 2.坚持秋冻

 衣装适宜,谨防着凉秋季气温逐渐下降,早、晚温差较大;在此季节,既要注意防寒保暖,又不能过早、过多新增衣物;俗话说︰「春捂秋冻」,气温下降但不要急于添加过多的衣服,使身体有抗御风寒的能力,增强身体抵抗力。但秋冻也不能过头,有支气管炎、胃炎等病史的人,则要注意适当保暖,防止旧病复发。

 3.坚持秋练

 常言道︰「动则不衰,用则不退。」选择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或运动,如走路、打太极拳、户外散步、体操、瑜伽、慢跑、跳交谊舞、短程旅游等。

 三、饮食调节

 1.首以滋阴润肺为原则:人们经夏季过多的发泄之后,机体各组织系统均处于水分相对贫乏的状态,秋冬之时燥邪为患,易伤阴,人易出现咽干、干咳等症状,这是由于燥邪伤肺所导致的现象。因而饮食方面应以滋润为主,忌耗散。常用的药物有西洋参、沙参、芡实、玉竹、天冬、麦冬、百合、女贞子、干地黄,食物如:梨、甘蔗、荸荠、百合、银耳等。此时,应少吃辛、辣食物,如葱、姜、辣椒、胡椒,防止辛温助热,加重肺燥症状。

 2.护肝益肺预防肺燥伤肝:从中医的「五行生克」来讲,肺属金,肝属木,金旺能克木,使肝木受损。因此应适当吃点酸味食物能收敛肝气,有保肝护肝的作用,但也不可过量,避免刺激脾胃,易发生胃溃疡、胃炎等病,对身体不利。

 3.秋瓜坏肚少吃寒:许多人都有这种感受,秋天吃水果,一不小心就坏肚子,这与秋天的气候有关。秋季天凉了,气温下降,脾胃阳气不足,若再吃多了阴寒性质的水果、蔬菜,便会导致阳气不振而腹泻、腹痛。因此,秋季不要吃太寒凉的食物,以保护胃肠,保护肺脏。另外也要注意清泄胃中之火,以使体内的湿热之邪排出,待胃火退后再进补。

 4.适时进补︰常言道:「秋季进补,冬令打虎」,但进补时要注意不要无病进补和虚实不分滥补,中医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虚病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还要注意进补适量,忌以药代食,提倡食补。秋季食补以滋阴润燥为主,如乌骨鸡、猪肺、燕窝、银耳、蜂蜜、芝麻、核桃、藕、秋梨等。这些食物与中药配伍,则功效更佳。

 最后再提醒大家,如有需要请向专业医生咨询。

 

科大医院

 中医部

 詹晶晶中医生

 

文章来源:华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