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喝水养生法 - 华侨报

二十四节气喝水养生法 - 华侨报

 

 根据中医理论,水有养阴补阴、滋阴生津的功效,合理喝水能有助养生。相反,若喝水不足,身体便有机会出现缺水问题,例如便秘及代谢功能变差等情况。

 一、何谓合理喝水?

 传统中医认为喝水量应因人而异,主张「按需喝水,顺应需求」,如脾阳不足的人士,乱喝水可能会加重脾阳受损或喝水太多易形成痰饮病。一般的建议是「体重每公斤乘以三十毫升」就是一天的摄水量。如天气热,出汗量大可以再多补充适量的水份。喝水亦应以缓慢、少量、多次的方式进行,不宜一次大量喝水以造成身体负担。此外,中医同时重视「天人合一」及「顺应自然」的观念,认为养生之道应遵从一年四季气候变化,以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为基础调节喝水养生习惯。

 二、二十四节气与喝水的关系

 1.春季

 立春:万物始生、阳气生发的春季已经到来。

 雨水:每年正月十五前后,降雨增多。

 惊蛰:天气日渐转暖,气温还是普遍偏低和干燥。

 春分: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易犯春困,可多做深呼吸及运动。

 清明:为春令之气升发舒畅的时节,养生要注意护肝。

 谷雨:雨水增多,湿气较重,肝气当令,要注要意调养肝气。

 春季时节早晚较冷,风邪渐增,常见口舌干燥现象。春天适量增加喝水量可缓解口干舌燥的问题。因春季属木,与肝相应,所以养生要注意调养肝气。同时,春季肝气盛,亦易克脾,故应重养肝脾两脏。中医理论中提到「肝藏血、脾统血」等观点,适量增加喝水能促进血液化生充足,使「肝有所藏,脾有所统」的功能得以正常运作。

 2.夏季

 立夏:雷雨增多,天气转热,要顾护心神和精神调养。

 小满:气温明显升高,雨量增加。

 芒种:气温明显升高,天气炎热,要注要多喝水。

 夏至:为盛夏的开始,盛夏出汗多,易耗失津液。

 小暑:即「小热」已到来,开始天气炎热。

 大暑:是全年气温最高的时候,亦是阳气最盛的时节,人体出汗较多,易出现耗气伤阴的情况。

 夏天天气炎热,气温较高,人体汗出较多,因此要多喝水补充身体水分,夏季养生要注重水份的「滋养」,以保持人体充足的水份,维持体内良好的脏腑功能,但注意不能喝冰水,以免损伤脾胃之气而引起胃胀不适或腹泻等问题。

 3.秋季

 立秋︰秋天即将到来。虽然天气逐渐凉爽,但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仍不容忽视。

 处暑︰炎热即将过去,气温逐日下降,燥气明显,肺易受伤。

 白露︰气温下降,湿度尚大,多露水,凉爽的秋天来了,此时要注意养肺。

 秋分︰意味着秋天已过了一半,气温逐渐下降,开始步入深秋季节,要预防秋燥。

 寒露︰天气转寒,随着寒气的增长,万物亦逐渐萧落。

 霜降︰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阳气从收到藏的过程。

 秋天存在「秋燥」的问题,燥邪为盛,极易伤人肺阴,易出现咽干、皮肤干燥、感冒咳嗽等情况。古人有「朝朝饮水,晚晚蜜汤」的说法,秋季时节宜注意润肺养胃,以免加重秋燥。建议最好少量多次喝足水补充水份,能缓解秋燥,帮助润肺。

 4.冬季

 立冬︰为冬季第一个节气。此时草木凋零,万物活动趋向伏藏休止的状态。

 小雪︰开始降雪,提示阳气潜藏,阴气渐盛,气温降低。

 大雪︰开始出现大幅降雪的天气,应做好防寒保暖措施,以增加御寒能力。

 冬至︰为「阴极之至,阳气始生」的时候。

 小寒︰最寒冷的日子已来临。进补宜食温。

 大寒︰是寒气最重的节气,此时应保持心境平和,安心养性,以顺应冬季「封藏」的特质。

 冬季气候干冷,室内暖气和空调会加重人体水分流失,皮肤及鼻腔干燥更甚,故适量补充水份是必需的,但要注意喝水宜饮和暖温开水,不宜饮凉水或冷水,以免损伤体内的阳气,且水温不能太热,以免过烫的水破坏食道黏膜,造成对身体不利。

 

科大医院

中医部

林业欣中医生

 

文章来源:华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