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宝宝的中医保健法则 - 澳门日报
陈健成
小儿体质 嫩弱,容易 发病。
中医儿科可 通过辨证施治, 针对不同体质 进行调理。
陈健成中医生
小儿辅食应由流到固、少到多、细到粗。
健康宝宝的中医保健法则
根据中医理论,小儿在生理方面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机体的物质和功能均未发育完善,故又称之为“稚阴稚阳之体”。这一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体质嫩弱,抵御外邪能力不足,不仅容易被外感、内伤诸种病因伤害而致病,而且一旦发病之后,病情变化多而又迅速。
学懂分辨小儿体质
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只要调理好孩子的体质,吃好、睡好、大小便正常,孩子就少生病,即使生病,症状也轻。小儿体质可根据常见表现分为:肺虚、脾虚、或肾虚体质。肺虚体质的常见表现有:声音低怯、自汗畏风、易感外邪、气短乏力、面白神疲、舌淡苔白、脉弱等。脾虚体质的常见表现有:腹胀纳少、食后胀甚、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言懒语、舌苔淡白、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肾虚体质的常见表现有: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精力不足、学习效率降低等。
小儿常见疾病及治疗
小儿容易发病,而且小儿在肺、脾、肾三脏常常表现不足,故易于发生肺、脾、肾三系疾病。小儿常见的肺系疾病有:反复呼吸道感染、感冒、咳嗽、肺炎、哮喘、鼻敏感等。脾系疾病有:消化不良、厌食、疳症、便秘、腹痛、泄泻、口疮等。肾系疾病有:遗尿、尿路感染、小儿肾病综合症、五迟五软等。心肝系疾病有:夜啼、汗症、小儿多动症、小儿抽动症等。时行传染性疾病有:水痘、手足口病、流行性感冒等。中医儿科可通过辨证施治、针对不同体质的儿童进行调理、提高免疫力来防治各种各样的儿科疾病。且中医治疗方法多种多样,除了大家熟知的中药汤剂外,还有中药颗粒冲剂、针灸、推拿、拔罐、穴位敷贴、食疗等。中医会根据不同的疾病特性及治疗经验选取最合适的治疗手段。
脾胃为后天之本
在养护小儿方面,要特别注意脾胃功能的保护,因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但是小儿“肠胃脆弱”、“脾常不足”,饮食又不能自节,喂养稍有不当,就会损伤脾胃,妨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影响生长发育。因此,幼儿的喂养应着眼于保护脾胃。其饮食应以易于消化吸收为原则,辅食的添加应该由流质到半流质再到固体,由少到多、由细到粗。增加辅食的数量、种类和速度,要视小儿消化吸收的情况而定,宜随时观察孩子的大便以取得了解。食物的烹调宜细碎软烂、色香味美,通常采用煮、煨、烧、蒸等方法,不宜油炸。要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幼幼集成 初生护持》强调:“忍三分饥、吃七分饱、频揉肚”。随着生活水准的提高和生冷食品的普及,现代儿童要防止营养过剩、过食生冷、零食过多过杂。衣着方面要顺应天气四时之寒温变化增减衣衫,令小儿冷热适度,以小儿的手足暖而不出汗,体温保持在摄氏三十六点五度至三十七点三度之间为宜。保暖要点是头宜凉,背、足宜暖。小儿衣被忌厚热,平时穿衣不宜过多。在情志养护方面由于小儿精神怯弱,易受惊吓,大惊卒恐可致疾病。此外,小儿求知欲强,勇于探索,但是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对外界危险事物没有识别能力,容易发生意外事故。成人必须谨慎看护,事事留意,正面引导,切勿以粗暴态度或恐吓手段对待。
科大医院中医部 陈健成 中医生
文章来源:澳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