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種常見及輕微的傳染病,可由多種腸病毒引致,例如柯薩奇病毒和EV71型腸病毒;常見於夏天及初秋時分,潛伏期約三至七天。本病主要是透過患者的排泄物及呼吸道的飛沬或玩具等直接接觸傳染,接觸患者穿破了的水疱亦能感染此病。本病主要發生在五歲以下的幼童身上,由於傳染性頗高,所以很容易在幼稚園及幼兒中心造成爆發性傳染。

手足口病患者在病發初期有點像感冒,病者可能會連續發燒幾天,手、腳會出現水皰或無痛的紅疹,口腔內及舌旁會有疼痛的潰瘍,因而影響食慾。這些水泡及紅疹通常會在七至十天內消退,部分嚴重的的患兒會出現腦部和心臟的倂發症。一般來說,病情會在一星期左右,隨着水疱、紅疹、潰瘍消失及退熱而自動痊癒。為了防範倂發症,假若病者情况惡化、活力不佳或發高燒,家長應攜同子女盡速就醫。同時,在接觸患有手足口病的病人後,要清洗雙手。

由於手足口病是一種傳染病,如能做到以下幾點預防措施,便能減少本病的發生及傳播:1.保持空氣流通。2.飯前、如廁後及處理完嬰孩的尿片或其它穢物後應徹底洗手。3.咳嗽或打嘖嚏時應掩蓋鼻口。4.小朋友的玩具或用具應清洗乾淨。5.由於手足口病的傳染性頗高,病童應留在家中,直至退熱,口、手腳的潰瘍及水泡結痂後才回校上課。6.減少到人多擠迫的地方。

手足口病屬於中醫“溫病”範疇,濕熱疫毒經口鼻而入,發於手足,上熏口咽,外透肌膚,發為疱疹,並見發熱、倦怠、噁心、便秘等症狀;或邪毒內陷,出現高熱、抖動、肢體痿軟,甚則發生喘、脫,危及生命。嬰幼兒係稚陰稚陽之體,感受疫毒後,病情變化迅速,宜早發現,早治療,防變證。初期以發熱惡風、咽紅咽痛、鼻塞流涕、煩躁不安、噁心嘔吐、大便不調(或乾或稀)、舌紅、苔白微膩、脈浮數而滑為主證。治宜疏風清熱、利濕解毒。邪盛極期以發熱一至二天後手足口發疹,內含混濁液體,伴有疼痛拒食、流涎,煩躁不安,小便黃,舌質紅,苔黃膩為主證。治宜清熱解毒、燥濕涼營透疹。邪減正複期以熱退、口腔潰瘍漸癒合、手足疱疹逐漸乾縮為主證。治宜清解餘邪。

本病到後期常見余邪未清,津液虛損。可用北沙參10克,白扁豆10克,玉竹10克,杭菊花10克,麥冬10克,陳皮1小角,生薏仁15克加適量瘦肉煲湯。

科大醫院
中醫生
陳健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