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前營養

【祝君健康】

頭條

產前營養 --- 「營養過剩」≠ 有營養

談到懷孕期應注意的事情,大家都會想到 --- 要食得有營養。最近常聽到孕婦嚷著「自己營養過剩,肥左好多,但寶寶size卻唔夠大!」然而,註冊營養師陳麗愉發現澳門懷孕婦女有一個常見的共通點,就是以為自己是「營養過剩」的媽媽,其實這些媽媽反而較容易出現營養不足的情況。

「營養過剩」≠ 有營養

事實上,大眾媽媽口說的「營養過剩」,在營養學上應稱為「熱量過剩」,主要原因是進食食物的卡路里多過身體所需,形成過多的脂肪囤積,而令體重過份上升,遠遠超過建議標準。此時,孕婦會感覺到身體“脹卜卜”,就連手手腳腳都肥腫起來,尤其是在懷孕28週之後更為明顯。大家可能想到:「肥,咪即係營養吸收得好!」 錯!陳麗愉發現在云云「熱量過剩」的孕婦當中,真正營養充足的達不到兩成。很多孕婦更因為營養不均而導致便秘、水腫、掉頭髮、腰背痛、抽搐、容易頭暈等現象。而體重過重,又大大增加患上妊娠高血壓、妊娠糖尿病等疾病,及增加分娩的困難。所以建議孕婦要學習養成自我監測體重的習慣,亦要制定適合自己的增重計劃,考慮增重的速度及多少,有助成為真正有「營」媽媽。

一個人食 = 兩個人補?

一名懷孕已33週的媽媽說:「自己就肥左好多,但醫生話寶寶size卻唔夠大!」很多孕婦以為,一個人食等於兩個人補,但其實如果選擇食物不當,只會令孕婦體重節節上升,相反胎兒卻出現發育遲緩的情況。例如,有些媽媽認為食飯致肥,所以每餐只食兩啖飯,甚至不吃。但出外進餐時,卻一時饞嘴食下整碟的干炒牛河。可惡的是,整碟的干炒牛河的熱量卻等於大約六碗飯的呢。亦有些媽媽趁懷孕,以為可以肆無忌憚地吃,一口痕就胡亂進食薯片、汽水等零食。借「BB吸收」為名,實際就是自己「為食」,結果吸收不到營養,自身肥肉卻增加不少。懷孕期媽媽有多種營養是必須要攝取的,例如鐵質:幫助媽媽製造血液,預防貧血;鈣質:有助媽媽保骨及胎兒建立骨骼等等。如果發現胎兒發育遲緩,就要多進食富含鋅質食物,如燕麥片、合桃等;亦要注意補充蛋白質,如肉類、雞蛋等。

重點在於「質」,不是「量」

四十週的懷孕期說短不短,說長亦不長。只要媽媽能好好把握時機,在每日的飲食上做足功課,媽媽不但能減低因懷孕而產生的不適,寶寶的營養儲備亦增多,減低出生後患病的機會,有助將來健康成長。建議媽媽懷孕時應:制定適合自己的增重計劃,考慮增重的速度及多少;了解產前飲食的禁忌,避免進食高危食物3.認識自己及胎兒所需要的營養,讓寶寶能全方位發展。

早餐

低脂芝士吞拿魚三文治

1

 

脫脂奶

1

上午

蘋果

1

午餐

南瓜雞肉飯 (去皮少油)

1

 

灼棷菜(少油)

1

下午

奇異果

1

 

烚雞蛋

1

晚餐

豆腐滾魚尾湯

1

 

白飯

1

 

蕃茄牛肉 (少油)

10

 

蝦米煮合掌瓜

1

晚上

無鹽杏仁

10

懷孕中期的参考餐單

科大醫院
特約營養師
澳洲營養師公會執業營養師
陳麗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