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及轻微的传染病,可由多种肠病毒引致,例如柯萨奇病毒和EV71型肠病毒;常见于夏天及初秋时分,潜伏期约三至七天。本病主要是透过患者的排泄物及呼吸道的飞沬或玩具等直接接触传染,接触患者穿破了的水疱亦能感染此病。本病主要发生在五岁以下的幼童身上,由于传染性颇高,所以很容易在幼稚园及幼儿中心造成爆发性传染。

手足口病患者在病发初期有点像感冒,病者可能会连续发烧几天,手、脚会出现水疱或无痛的红疹,口腔内及舌旁会有疼痛的溃疡,因而影响食慾。这些水泡及红疹通常会在七至十天内消退,部分严重的的患儿会出现脑部和心脏的倂发症。一般来说,病情会在一星期左右,随着水疱、红疹、溃疡消失及退热而自动痊癒。为了防范倂发症,假若病者情况恶化、活力不佳或发高烧,家长应携同子女尽速就医。同时,在接触患有手足口病的病人后,要清洗双手。

由于手足口病是一种传染病,如能做到以下几点预防措施,便能减少本病的发生及传播:1.保持空气流通。2.饭前、如厕后及处理完婴孩的尿片或其它秽物后应彻底洗手。3.咳嗽或打啧嚏时应掩盖鼻口。4.小朋友的玩具或用具应清洗乾淨。5.由于手足口病的传染性颇高,病童应留在家中,直至退热,口、手脚的溃疡及水泡结痂后才回校上课。6.减少到人多挤迫的地方。

手足口病属于中医“温病”范畴,湿热疫毒经口鼻而入,发于手足,上熏口咽,外透肌肤,发为疱疹,并见发热、倦怠、噁心、便秘等症状;或邪毒内陷,出现高热、抖动、肢体痿软,甚则发生喘、脱,危及生命。婴幼儿係稚阴稚阳之体,感受疫毒后,病情变化迅速,宜早发现,早治疗,防变证。初期以发热恶风、咽红咽痛、鼻塞流涕、烦躁不安、噁心呕吐、大便不调(或乾或稀)、舌红、苔白微腻、脉浮数而滑为主证。治宜疏风清热、利湿解毒。邪盛极期以发热一至二天后手足口发疹,内含溷浊液体,伴有疼痛拒食、流涎,烦躁不安,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为主证。治宜清热解毒、燥湿凉营透疹。邪减正複期以热退、口腔溃疡渐癒合、手足疱疹逐渐乾缩为主证。治宜清解馀邪。

本病到后期常见余邪未清,津液虚损。可用北沙参10克,白扁豆10克,玉竹10克,杭菊花10克,麦冬10克,陈皮1小角,生薏仁15克加适量瘦肉煲汤。

科大医院
中医生
陈健成